艺术留学规划
请输入真实姓名
您输入的手机号码不正确
您已预约成功
稍后顾问老师会与您联系

VO学员说 | 仅凭1份作品集,如何拿下英美双申+哥伦比亚等6大OFFER!

2020-04-26 02:55:06 VO资讯 1721

 |学员说·Snaturz同学

因为//迷茫//几度想要放弃专业的交大女孩

如何仅凭一份作品集?

实现英美双申+多专业申请

景观设计/城市设计

拿下哥伦比亚、UCL、罗德岛、谢菲尔德等 6大OFFER

 |申请背景·offer情况

申请背景: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本科

录取OFFER:

伦敦大学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罗德岛设计学院

谢菲尔德大学、AA建筑联盟学院、曼彻斯特大学

About 设计 vs 经历

 Q:你觉得自己比较独特的经历有什么?这些经历对你的艺术留学之路有什么影响呢?

特别的经历可能是一场病,成为了一个重要转折点,我开始逐渐接纳自己的敏感及感性,并渐渐发现自己特有的感知力;另外,我的爱好很多,时常看展、乱逛、听摇滚,所以做过很多尝试。在做作品集的过程中,每时每刻都有无数的想法,导致无法集中在项目本身上。现在去看,反而觉得正是这些不务正业、天马行空的想法集合成了最后的呈现。

snaturz同学日常绘画//

作品集的过程中特别焦虑,但是随着最后ddl的提交,很多思考的问题得到了答案。朋友说,我就是被作品集的过程“艺术治愈”了。我有表达欲,却常常觉得自己备受束缚,但最后的作品集表达出了我的东西,我的焦虑和疑问也得到了解答。很庆幸自己当初能放下一些东西,选择表达自己。

Q:拿到offer之后,到入学之前的这段时间,你有什么规划和期待吗?

目前没有特别的规划,但期待时时刻刻在发生。总的来说,想让一切自然的发生,保留好一些喜欢的时刻就够。在申请的时间里,认识了很多朋友和很多有意思的人,也让自己成长了很多,更想让自己出去透透气。

snaturz参与的皇艺大师行//



About 申请vs面试

Q:你觉得申请英国和申请美国的作品集有什么区别吗?

可能深度不太一样。英国更注重概念本身、图纸表达等等,美国更在意项目的发展逻辑及落实。但是作为英美同申选手,我没有很在意这些区别,只是想着,表达自己就好

snaturz作品集准备过程//

Q:还参加了哪些院校的面试,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面经吗?

分享一下UCL MA的面试经验,总共大概花了20分钟; Maj给了5分钟介绍作品集,之后问了一些常规问题。最后Maj问我有没有想问的,我就提问了学校的课程安排、和当地建筑师的connection等(个人认为这一部分比较重要,能体现是否认真了解过学校和项目;还有面试时要对自己充满自信!以及口语能力也很重要)面经整理如下

snaturz同学面经心得//



About 作品集

我的作品集19年7月开始准备的,整个花了大概7个月的时间完成。总共做了6个多项目,十分拖延,但庆幸最终表达出了自己的东西。作品集内容很多,有基础的湿地公园设计,大型的城市尺度的景观规划,关于海杜克的理论研究及造型、感性抽象的表达,甚至还有珠宝、装置的项目,还有一个玩烂了的Utopia。

snaturz作品集准备过程//

每个项目表达的东西都不太一样,深度也不相同,但总的来说,还是“主观的表达”,想弱化表达的形式和媒介,强调观念和思想本身。

部份offer项目

非正式空间占据 

《Informal Inhabitation 》

维欧学员作品,不可转载

这是我最主观,也最喜欢的项目,也许是因为这个项目与我本人有强烈的情感联结。起初这是一个基础的城市设计项目,关于感知、关于记忆与情感。但随着设计的深入,我越来越觉得不适,甚至到最后出图的阶段,我开始怀疑自己。庆幸和两位老师交流了自己不适的状态,感谢维欧艺术留学张老师陪我聊到很晚,并且无限包容和鼓励我做自己喜欢的就好。于是第二天我就决定重新开始,做一个关于Hejduk,关于个人表达的新项目。整个项目的脉络反而梳理的非常快,几天左右的时间已经大致成型了。在这期间我看了屈米、蒙德里安、米罗、康定斯基、罗斯科,还有耶鲁的一些学生作业,渐渐感觉到自己对造型和抽象的敏感,也离Hejduk更近了一些。我试着从我的感知中解读他,也试着表达自己对造型、对感性抽象、对城市“平民主义”的理解。

印象很深的是“To record is to bear witness”,不知道这句话该怎么理解,但我自知对文字敏感,想做自己的解读。于是自然而然,在画平面的时候,我仿佛更像是在记录,用形态记录街道的气味和声音,所以呈现出了一些“可读”的形态规律,成为“街道戏剧”的特定情节。场地是学校旁边的一个老街区,喧闹、脏乱,但是数量众多的夜市小贩带来了温暖的烟火气。我不想做常规的设计,改造街道空间或者为周边的群体提升生活质量;我可能更想记录这些有趣的现象,去放大、强化市井摊贩的活力。于是我记录了街道的路灯、电线杆,记录了流浪猫、狗,记录了固定摊贩、流动摊贩和城管,并把他们联想成了不同的形状和韵律,作为空间实体。而街道摊贩作为这一出“spatial literacy”的“重现者”(re-enactor),通过不同时间的陆续登场、离场(timing sequences),改变了原来的街道节奏,改变了空间实体的性质

对望 《Seeing To Be Seen》

维欧学员作品,不可转载

在若尔盖的三天,我的感知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强化。站在场地所在的山上,前面是广阔的草原,背后是疏松的小镇(也算城市吧),真正让我感受到了“Border”这个词。达扎寺的钟声,僧侣的绛红色衣服,让我难以忘记;游客、居民、僧侣三个群体与自然、宗教、文化同时交织着,而我想到了“穿刺”。我想通过“视线”组织三种人群、三类活动的交织关系,也想通过“视线”传达自然、城市、宗教的关系。于是有了这个很小的设计,关于“对望”的媒介。

Q:你的项目里有没有跨学科的作品?

有两个跨学科的项目。第一个是参与去年皇艺大师行做的珠宝设计,我整理成了一个《Contrast》小项目。我选择了“本体”和“映射”这一组对比,做了单个的耳环设计。在Emma的指导下,我的moodboard收集了很多平时自己拍的照片中的对比,整理了“本体”和“映射”之前的区别和联系。在表达时,我也特意用了镜子:佩戴在左耳时的镜像会和右耳佩戴的真实效果“重合”,也算是对Reflection的一种思考。

《 Contrast》

维欧学员作品,不可转载

第二个是装置设计,是参加维欧的workshop做的。当时拿到了木棍、丝袜、布、蕾丝等材料,下意识的就联想到了“女性”“暴力”等词语,但辩证地想要去打破这些固有的思维,于是做了一个关于“violence&rags”的装置,意在指出社会对女性的暴力;而“Shelter”的建立,也需要与“Rags”相同的材料(即受害者)。

snaturz其他作品集项目//

THE END 写在最后

Q:为什么选择VO?

去年夏天参加维欧的一个公开课+workshop,当时感觉氛围很好,也和张老师聊了一些。当时有了初稿的作品集,但离自己想象中的产出还差了很多,但总说不清楚差在哪里。张老师、邓老师当时给的建议很中肯,也说出了一些我自己道不明的,缺失的东西。总的来说,还是和两位老师、和维欧很有“眼缘”,感觉自己很幸运~


snaturz其他作品集项目//

Q:在VO上课和之前在学校上课有什么区别吗?在VO学习建筑设计是一种什么体验?

其实之前一直觉得自己被束缚了,在学校上课的时候就有很多想法,却囿于画图、表达,不太敢放手做东西,也不太清楚自己的特别之处在哪里,甚至几度想放弃景观转fine art 或者fashion design。偶然之间看到了RISD一位学姐的作品,被深深触动;也是因为张老师耐心和包容,并且让我更清楚了自己的优势,才决定继续学下去。

我可能是维欧最懒惰的同学之一,总是一下课就没了踪影,但是暑假骑车来上课的场景还是历历在目。张老师上课很轻松,但总是能让我更清晰;也认识了其他的一些同学,发现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特别之处。维欧艺术留学氛围真的很好!这里真情实感地感谢一下张老师,感谢除了专业指导外对人生的答疑解惑,也感谢ddl前夕多次为我一字一句校对作品集和文书的耐心;感谢邓老师教给了我很多专业知识,不畏酷暑地耐心指导我,并且催促着我的进度,让我不至于自食“拖延症”的恶果;也感谢校长、其他老师和同学的照顾!最后,大家一定要相信自己,不必太理会周围人的东西,做好自己的表达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