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留学规划
请输入真实姓名
您输入的手机号码不正确
您已预约成功
稍后顾问老师会与您联系

认知颠覆 | 摸不中考官G点,谈何打动考官

2017-10-18 17:15:14 留学指南 2971


认知颠覆 | 摸不中考官G点,谈何打动考官


有句常言道:“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同学们的作品集创作,但这一手在作品集中究竟是哪一手,同学们第一反应通常为“整体审美”,在经验丰富的考官眼中,同学们在各自领域内的专业图像表达素质,其三六九等在考官眼中可1秒内得到精确判断。


优秀的审美表达是艺术生的必备素质,但对于艺术留学作品集创作而言,这并非决定同学们申请上顶级院校的决定性因素,它只证明了各位在今后具备与老师、与同学,甚至在职业生涯中与客户、与甲方有通过视觉进行良性沟通互动的潜力,用“基础”来描述“整体审美素质”再精准不过


那究竟是哪一手,会让考官一见,便会立刻感到申请者出手不凡,大有来头,不自觉地抱起作品集仔细阅读,甚至是抱着学习的心态?本期文章,将带大家站上更高的认知维度,重新俯视作品集创作全流程,如果同学们希望申请世界最顶尖的艺术设计院校,那这篇专栏文章正为你们准备。


先引用美国《连线》杂志主编、美国硅谷最著名预言家--凯文·凯利在新书《必然》中描绘的一段世界未来场景,为大家做思维导入。 


在全球互联的时代,即存知识会以超高的速度不断以数据化的形式编织于霍洛思巨网(简单解释,即“数据库”)之中,再依据谷歌等搜索平台提供的强大检索能力,在不到1秒的时间内为读者展示答案。即存知识将无处不在,甚至因为非人工化的分发模式,知识开始变得廉价,相反,一个好问题的出现会价值斐然

一个好问题与能否获得正确答案无关,因为任何问题都可能存在着100万种解答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徘徊于已知与未知的边缘地带,它非全然未知,可以依据已知提出猜想与论证尝试,而这一片边缘地带正是推动人类发展最有价值、最亟待获得灵感启迪的黄金区域,而这一切汇聚于一点,便是一个好问题。


这个问题放置于各位同学身上会是什么?康石石还记得2017年中央圣马丁女装毕业秀上有这样一系列作品。

作者Xiaoming Shan,是基于当下自我对于中国社会现状的反思,讽刺正于中国蔓延的病态“快餐”文化——直播、网红文化、整容等对于奢华与物质崇拜心态下人们愈加迷失自我。于此背景下,Xiaoming决定在设计中使用最为简单、纯粹的二维元素表达自己对于社会现象的思考。


也是这套作品,令作者在中央圣马丁年度服装盛典Press Show上,获得整场晚会的特别创意设计提名大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华人设计师。


在旁人看来,Xiaoming Shan的作品天马行空,但在Xiaoming Shan的自述中,他如此说:“我并不认为自己的作品是天马行空的脑洞大开。它们是我经过调研以及反复修改的结果,是有背景支持的严谨作品。”


是的,一切设计都需要经过大量调研与反复修改深化,那调研的起点在哪里?“快餐”文化在中国早已冰冻三尺,诉诸于各类艺术表现形式的作品也已层出不穷,是什么会令Xiaoming Shan的作品与众不同,深受UAL校长Grayson Perry喜爱?


是切入点,即作品集项目主题


在Xiaoming的作品中,他的主题是“本我与他我”,通过讽刺迷失自我追求某一社会群体的行为模式与审美标准的现象,推崇自我本心的回归。


很多时候,康石石在创作的时候,都会难于落笔,因为在下笔的瞬间,很多后续的东西便已成定局,即便再费劲心力进行后期深化,依然难以跳出最初的窠臼,即主题框限的项目讨论范畴。 


而整个项目的创作高度便很大程度由这一起点决定,它能够反映:


1. 学生在专业领域内研究的时间历程、空间维度、思维深度。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刚刚开始学习服装设计的同学,都想做婚纱,眼里只有婚纱,一定要把婚纱做漂亮,抱有这种态度的学生一般属于初学阶段(时间历程);没有看过更多作品、至少没怎么逛过博物馆,更不要说游历至一个特定区域了解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服饰(空间维度);也至少还停留于设计以美丑论处的思维层次(思维深度)。


2. 作品集一般需要至少展示4个项目,在大绝多数情况下同学们眼中是做四套设计作品,设计作品一定要惊艳,可惊艳从何而来?考官在看到设计项目之后的脑中所想:


① 广泛的兴趣爱好与见闻涉猎——是否能从生活获取创作灵感。

② 自主思考力——走马观花,看见的从来只有花,不停下来思考,无论做出多少东西永远都是表象,站不住脚,更禁不起推敲。

③ 研究力与思维深度——优秀主题的确立是在对事物、现象长时间深入的了解之后,展现的是通过自主研究之后看问题的深度。如果问康石石看一件事情的深度究竟有多重要,康石石认为可以这样回答:如果把作品集看作展示视觉创作能力,那么一定申请不上排名靠前的艺术名校,因为这便是看作品集缺乏思维深度。

④ 跨学科潜力——跨学科不仅是艺术设计的未来创作趋势,亦是任何学科治学的高端方法论,跨学科的本质是从其他领域发现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与逻辑,并将其借用于本专业之内,从而推动本学科的推动与发展。
  • 比如,美国的建筑设计推崇研究原型的内在逻辑,如涌现理论、混沌理论、单子论等。


  • 比如,英国的建筑设计推崇叙事空间,从电影、小说、音乐中将作品的逻辑提炼并转译为建筑语言。

如果用最简单的方式解释什么是跨学科,可以这样说:“一日清晨,鸟鸣将人轻轻唤醒,这种舒缓的感觉,为何不能置入空间之内,为本身冰冷的建筑带来一丝活力。”


以上,全部是通过仅仅一项“主题确立”,考官于无形之中能看清各位申请者的各项软实力,康石石仅筛选出最为重要的部分为大家进行阐释。


考虑文章篇幅问题,仅再以哈佛的建筑设计作品集审核标准为例,为大家解释主题的重要性。


申请哈佛建筑的同学们一直都想问哈佛喜欢什么?可以毫不避讳的说,哈佛喜欢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相关的设计主题,即思考建筑于中小尺度——区域,大尺度——城市之中与以上四者之间的关系。


哈佛为何喜欢这样的主题,简单讲建筑构建起城市,首先建筑会与场地产生联系,场地本身即带有文化属性与历史背景,于此活动的人群带有相应的文化习俗与记忆痕迹,这个区域内的人群具有怎样的特点,他们生活的场景是什么样的,他们遇到变化会产生什么样的蝴蝶效应?


与此同时,建筑作为一个介入物,它依据你的主题,即你希望将一款什么样的诱导素注入于原本处于基本平衡的生态循环之间,令其向着你所期待的方向发生改变,你是否能够权衡清楚其中关系等等一系列需要通过调研以及大量理论支持才能获得的答案,这一切的起始点都是一个主题:即,你想通过你的设计做什么?


甚至在这样的哲学命题之下,跨学科甚至只能作为辅助设计深化的一种研究方式,设计究其根本是在探讨与人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抓住这一点,如果大家研究的足够深入,考官是愿意端起你的作品集仔细揣摩,甚至学习的,因为他们也在研究同样的问题。


项目主题:空动力-能源交换平台
作者:James Leng



Final:感谢大家今天阅读至此,今天的文章虽然已尽力简化,但可能仍有晦涩不好触碰之处。但如果各位希望申请世界最顶级的设计院校,还是建议大家能够通过理解文章,一方面了解考官所思所想另一方面帮助各位站上更高的设计维度重新审视:设计能够为人带来的可能性。


正如开篇引用凯文·凯利在新书《必然》所言,一个好的问题可以是没有答案的问题,一个好的设计主题同样可以没有答案,但它一定需要提供一个讨论方向“依据已知,衔接未知”,哪怕在这一片边缘地带提出一点带有创造性的建议,那都是各位于作品集中能够打动顶级院校考官的G点。

作品集portfolio留学英国留学美国VO 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