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留学规划
请输入真实姓名
您输入的手机号码不正确
您已预约成功
稍后顾问老师会与您联系

美不美,非“须”之罪也:李新建任航《无须之美》

2017-11-23 02:51:02 艺术院校 2561

20170818031808231.png

2017年1月18日,《无须之美》于北京金杜艺术中心举办,策展人为张宇凌。《无须之美》是金杜艺术中心2017年推出的第一个展览,展览呈现了48件作品,其中15幅由华裔法籍艺术家李新建创作的大型油画,以及33幅中国摄影师任航的摄影作品。以下为“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展评报道。

无须堆金砌玉,只一张少年的脸。

正如展览名字“无须之美”中对于“无须”的双层阐释与解读,整个展览主题同样暗含着中西方文化,古典与现代,青春与成长等诸多对话与杂糅。在策展人张宇凌的笔下,“无须”在这里的第一层意义是:没有胡须。意指没有长出胡须的少年。古希腊美学崇尚人体美,他们认为人体最美的时段是少年还没长出胡须的时候。波利克里托斯创作的《执矛者》就是一个典型的古希腊美少年像,也是古代雕塑中人体比例美和肌肉美的典范。

无须,这种在西方美学所推崇的少年美,却在中国的语境下有着另一层含义。自古代始,胡须,一直以来都是成熟男人的符号与象征,这不仅是渐渐成熟的男人们蓄起胡须的自我认同,还同样是外界对于个人的评价方式之一。不管是俗语中的“嘴上没毛办事不牢”,还是“面白无须”,亦或是女相少年,少年美,似乎只在“霸王别姬”或“伴读书童”等作为一种美的形式出现,而这种美却仍然含有别的意味。

20170818031917432.png

这也许与策展人的第二个解读在方向上不谋而合:在她看来,“无须”的第二层意义是“没有必要”,意指这种美在我们此时此地的语境中不是必须和必然的,不会被正常的审美心理和习俗自然推动。正如辛弃疾所言:“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诗强说愁。”这种回顾式的反思与教导,既是对自身过往的怀念,又似乎带着对于少年感情在意义上进行了“强说愁”的定性,并消减了其有效性。

20170818031956217.png这一问题所带来的问题是:在人生中,我们是否需要这段“强说愁”的情感,又是否需要这种“无须之美”?在当下时代,滚滚车轮快速地前进着,姑且不论其方向是何方,但它所带来的速度与冲击是每一个人都完全可以体会到的。商业、政治,以及一起外在力的裹挟,将艺术风吹雨打地如同浮萍,不同的是,一些艺术家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一些则是“被雨打风吹去”。在电影《末日哲学家》中,21名学生在毕业前的最后一堂哲学课被逼参与思想实验。他们由班房跳进核辐射浩劫现场,若未能在防空洞争一席位,器官将瞬即被辐射尘贯穿,痛苦致死。然而,防空洞内的氧气及食物只够10人存活一年。哲学生以抽签决定身份和技能。为延续人类命脉,他们需运用哲学逻辑,公开咨询并举手投票,选出10位最有价值的人物住进防空洞。而一位抽到“诗人”身份的学生,在不断地进行尝试的一次次实验中永远都是刚刚说出自己的身份就被“一枪打死”。在这里,诗歌就是一种“无须之美”。
20170818032019221.png

油画家李新建在展览中呈现了2005-2011年间对自己儿子的描绘。只在描绘儿子的时候他的笔法是最自然和放松的,因为俨然这个孩子是艺术家自己的化身和幻想。他笔下的男孩子总是半身赤裸,不是在生机蓬勃而危险的自然中,就是在超现实的未来城市景观里。不是在深海里跟鲨鱼嬉戏,就是跳跃在城市上空观看911大火……他的身体既强壮又柔弱,既轻盈又坚实,仿佛轻松快捷的希腊信使赫尔墨斯,游走在自然和未来的盛大图景中,跟孕育其中的不确定因素永远戏谑相对。